本文转自:咸宁日报配资门户网官网
我市承办全国暑期研修活动
助推“五有四化”教改落地
8月20日至22日,由市教育局主办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“‘五有四化’主题式教学改革实践”全国推广应用实验区暑期高端研修活动举行。
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长沙、贵阳、百色、酒泉及咸宁本地实验区的教育工作者,通过专家报告、课例分享、经验交流和专家点评等多种形式,深入探讨教学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路径。
市教科院为“‘五有四化’主题式教学改革实践”推广应用3个实验区、20个实验校正式授牌,标志着我市作为该成果的全国重点辐射区域,正式启动系统化推广工作。
嘉鱼县教研室给相关工作人员作为实验区代表发言,分享了前期试点经验与未来规划,表示将全力推进“五有四化”教学理念在区域内的落地实施。
在本次活动中,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刘玉岳作的专题报告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——以“五有四化”主题式教学改革实践为例》成为全场焦点。报告从教学成果形成逻辑、提炼要点及申报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。
刘玉岳以其30多年教学教研实践为基础,系统阐述了“五有四化”教学成果的形成路径。该成果历经10年实践检验,通过组织区域地理教师开展课例研磨、课程研发、课题研究、成果推广、技术融合等改革实践,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。他介绍,优秀教学成果的提炼需要把握三个关键要点:一是要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和实用性,能够解决实际教学问题;二是要形成可操作、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模式;三是要有扎实的实践基础和明显的应用成效。
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瑾瑜教授以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内在机理与实践策略》为题作专题报告。李瑾瑜高度评价“五有四化”主题式教学改革成果,并结合该项成果从“教学成果的应然特性、教学成果的生成、教学成果的凝练、教学成果的培育”四个方面展开阐释了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三个基本要素:一是反映教育教学规律;二是具有独特性、新颖性、实用性和实践性;三是对提高教学水平、教育质量、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。
市教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,本次研修活动通过跨区域、多层次的交流研讨,为进一步推广“五有四化”主题式教学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,将对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。
作为长沙市首届“五有四化”主题式教学品质课堂建设实验区校配资门户网官网,宁乡市梅花中学、长沙铁路第一中学、长沙市明德华兴中学、长沙市雅礼洋湖实验中学四所学校的代表分别从课堂教学改革、核心素养培育、特色课程建构、教师专业发展、信息技术融合等不同角度,介绍了学校实施“五有四化”主题式教学的具体做法和成果成效,为我市各实验区、实验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案例。
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