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津古渡口 鲤鱼跃“龙门”
来源: 山西青年报   发布时间: 2018-11-26 15:03   1926 次浏览   大小:  16px  14px  12px

河津龙门渡口,地处晋陕两省交界处。黄河从这里冲出晋陕峡谷,一泻千里。此处毗邻两面大山,黄河夹在中间,河面宽度竟然不足几十米,河水奔腾,破“门”而出,景色壮观。相传,大禹治水时,曾开凿龙门疏导河流。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德,将“龙门”称为“禹门”,也就有了“禹门三级浪,平地一声雷”的美誉。

  群鲤争跃极为壮观

  《水经注》记载:“龙门为禹所凿,广八十步,岩际镌迹尚存。”说的是禹门口是大禹“导河积石”所致。上游便是鲤鱼跳龙门的“龙门”,鱼跃化龙,便在此处。唐代诗人李白留佳作:“黄河三尺鲤,本来孟津居。点额不成龙,归来伴凡鱼。”

  据说,每年春天,黄河春潮涌动,鲤鱼们成群结伴从下游回来产籽,告别入海口,过齐鲁,走中原,穿越三门峡进入黄河中游。每年春天黄河解冻,桃花汛期来临,上万尾黄河鲤被龙门急流挡住了去路,群鲤争跃,耀金飞虹,极为壮观。

  古往今来,龙门渡口就是游览胜地。近年来,国内不少人到龙门来旅游,看大禹治水的遗迹,感受黄河大峡谷的风光,龙门渡口是必去的地方。

  大禹治水留遗迹

  据当地人讲,过去的龙门渡口,没有两岸的峡谷,原来的黄龙山和龙门山连结在一起,拦住了黄河的去路。受阻的黄河,只能横冲直撞,溢山奔流。

  当时大禹观察了这里的山情水势,认为要使黄河畅通,只有将两座大山从中凿开。于是,他率领众人,不畏寒暑,不避艰险,终于凿开龙门,疏通了河道。现在龙门一带,不仅有禹当年凿山疏河的遗迹,还有众多美妙的传说。有大鹏鸟指点迷津的“错开河”,大禹指挥凿山工的“禹王洞”,王母娘娘化作老妇烧米汤的“米汤庵”等遗迹。

  当年,在龙门渡口的两块巨石之上,还曾分别矗立着两座气势恢宏的庙宇,在晋为东禹庙,在陕为西禹庙。

  旧时,大夏禹庙是河津著名八景之一。以东、西禹庙为主体,亭台楼阁30余处的宏伟建筑群,巍然屹立于古龙门山崖之上,形成了驰名全国的龙门景观。可惜这些景观随历史的变迁,早已成云烟散失。

  1938年,日军在这里遇到中国红军的顽强抵抗,经过数度强攻都无法渡过黄河。于是,日军恼羞成怒,先是一把火烧掉东禹庙,后是将雨点般的炮弹倾泻在西禹庙,将之夷为平地,只剩龙门出口处那两块空兀横立的巨石。庙宇的墙壁上曾经有一代画圣吴道子亲手绘制的壁画,自然随着庙宇的损毁,成为了一个永远的传说。

  此外,位于108国道北侧的老爷庙,后被黄河洪水所淹;娘娘庙、祖师庙均被日军炸毁。

  如今的龙门,到处旧貌换新颜。当年的禹庙废墟,建起了机灌站;拦洪大坝将昔日的黄沙滩,变成千顷良田。黄河两岸建起铁索桥、公路桥、铁路桥,犹如长虹悬挂东西两山,蔚为壮观。

  白袍将军书传奇

  到过龙门渡口,感受了黄河水扑面而来的震撼,领略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,不妨到河津市修村领略唐代大将薛仁贵的传奇一生。

  薛仁贵寒窑位于修村的薛仁贵故居。寒窑坐东向西,长、阔、高均不过3米,是平辽王薛仁贵与柳英环夫妇当年住过的地方。窑内的土炕、灶迹,为明末清初时重修。景点内的寒窑、白袍洞、射雁塔被运城市列为“运城市第一批市保文物保护单位”。曾有历史学家这样说过,“诸葛亮的茅芦,杜甫的草堂,薛仁贵的寒窑”,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三寒历史文化。

  寒窑中有一洞为白袍洞,因薛仁贵当将军时,被称为白袍将军而得名。洞内塑有薛仁贵与柳英环坐像两尊,为后人怀念而奉祀。

  修村南,白虎岗东一公里处百底村东侧,是薛仁贵当年射雁的汾河湾,有清代射雁塔而文明于世,还是薛仁贵与柳英环认识的地方。

  此塔为八节高,最顶端是琉璃宝葫芦,塔北边是古代官方车道,此官道西通龙门渡口到西安市,东可去古晋国古城侯马市。塔上风铃微风作响,千年声韵今尚可听。

  关于射雁塔还有一个传说,当年汾河发大水,在大水中打捞到一车大木料,铁脚车不慎淤于泥坑中不能前行。幸好薛仁贵遇到,便主动帮忙解困。此情景被在家中高高绣楼上的柳英环看到,但看到的不是薛仁贵,而是一只大白虎在拉动困车前行。

  除了寒窑、射雁塔,还有魁星楼、柳家大院、平辽王府等地供游人游玩。

  千年古庙融三教

  来到河津,还有一个必去之处,就是位于阳村乡连伯村西沙梁上的高禖庙。

  河津高禖庙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厚重,是省屈指可数的一座以“高禖”冠名,以根祖文化为内涵的古建筑群。高禖不是人名,它是古代乞求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的最高形式的祭祀活动。商代时,河津有耿、冀两个小国,商祖乙迁都耿地后,高禖庙就成了当时的皇家高禖祭场。耿地遭受洪水灾害后,商都又迁至河南,从此高禖庙就成为民间的高禖祭场。高禖庙主殿供奉着女娲、大禹、后稷三位中华先祖。经过几千年的演变,高禖庙形成现在儒、道、佛三教圆融于一庙的格局。

  传说,庙内有三枚宝珠,避沙珠、避风珠、避水珠。据高禖庙石碑记载,古时沿河一带曾有村庄十数,后为暴风压覆,沙积如山,只有高禖庙巍然屹立。高禖庙四周高,中间低,又没有明确的排水渠。但不论下多大的雨,雨停水退,院内从不积水。

  高禖庙舞台西侧有一口古井叫禹穴,井里的水冬暖夏凉,清澈甘甜。干旱时水位不降,雨涝时水位不涨。

  高禖庙献厅的东西山墙,集中反映了大禹开山焚林、会诸侯于涂山、治水遇泥驾橇、三过其门而不入等故事,详细地记述了远古时期的神话历史传说。而让人称奇的是,在两侧壁画上,从一定的角度去看,能看到画中人物的帽冠、裙摆等处闪闪发光,很神奇。

  千百年来,高禖庙笼罩着神秘的气氛,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神话。所以,高禖庙以它崭新的姿态和博大的胸怀,欢迎世界各地的游人,光临这块神奇的土地。

上一页: 一图读懂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工作会议  下一页: 55年,“枫桥经验”的变与不变
 
QQ  在线客服